●记者 刘书田
他们,来自79个国家和地区,154所全球知名高校;他们,年龄相近,肤色不同,文化背景迥异;他们,虽然身处世界的各个角落,却因清华大学全球暑期学校连结在一起,产生了同样的感受:人类正处在同一片屋檐下,同呼吸共命运。
在2020年新冠疫情肆虐的背景下,这个夏天,清华大学全球暑期学校以全新的方式拉开了帷幕。9天,216小时,13场主旨演讲(Keynote Speech),8场研讨会(Webinar),5场学术讲座(Lecture),9场工作坊(Workshop),5场小组讨论(Discussion),2场企业虚拟参访(Enterprise Virtual Visit),4场“云游清华”(Virtual Tour)之旅……1000余名全球优秀的青年学子相聚在“云端”,深入学习并交流疫情后的全球发展问题,以中国案例为思考着眼点,与清华开启了一段美妙的缘分。
“这绝对是一次振奋人心的经历!”来自内罗毕大学的南苏丹学生马太(Matai Peter M. Muon)激动地说。怀揣着对中国所取得的经济奇迹和中国人民奋斗精神的好奇,他踊跃地报名了清华全球暑期学校,渴望增进对中国的了解。
而多次来过中国的新加坡国立大学学生黄建咏(Calvin Wee)则表示,这场特殊的线上暑期学校所带来的感受是新颖的、前所未有的,“全球暑期学校让我更了解中国对世界格局的看法,理解当前人类所面临的挑战及创造更美好世界的责任。”
跨越时空,架起跨学科学习的桥梁
莫斯科时间凌晨四点,当许多同学正在酣睡,来自俄罗斯国立财政金融大学的瓦迪姆(Vadim Dvoichenkov)却早已端坐在电脑屏幕前,迎接全球暑期学校满满当当的直播课程。大洋彼岸的伯克利加州大学学生侯威廉也克服着时差的困难,认真做好讲座笔记,积极参与着问答环节。
后疫情时代,学生们需要成为更高效的在线学习者。清华大学国际处处长郦金梁表示:“线上暑期学校是一次创新,这种没有界限的特点使全球范围内的更多学生能够彼此连接。”全球暑期学校集学术性、创新性和互动性为一体,力求体现“突破物理边界、技术限制、身份制约、面向社会”的深层开放性及“课上课下融合、校内校外融合、国内国外融合、线上线下融合”的高度融合感。
通过九天的线上学习和讨论,全球暑期学校的同学们迈出了“终身学习者”的第一步,成为了“志同道合”的同伴。虽然没有线下相聚,却已经形成了充满活力的学习与探索社群。正如瓦迪姆所说,“2020年是一个特殊的年份,但清华把世界各地的同学联系在一起,提供了继续在线学习的机会。”来自香港城市大学的印度学生古哈(Guha Arigna)也感慨道,清华全球暑期学校确保了同学们在疫情期间,依然能度过一个富有成效的暑假。
卓有成效的成果背后,离不开全球暑期学校精心周密的课程设置与师资配备。不同于传统暑期学校的学习,2020年清华大学全球暑期学校以“面向疫情后的世界”为主题,由清华大学11个院系和机构、4个海外基地和2个由清华大学发起的国际高等教育联盟等17家学术单位共同参与,运用云讲座、云研讨、云参观、云观演等多种形式,汇聚全校优秀教学资源,邀请海内外知名教授授课,为同学们提供一个独特的跨学科平台,使同学们理解和认识疫情后世界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并探讨未来世界可持续发展的解决方案。
“疫情下的创新思考”、“可持续地生活在一起:学习改变自我和社会”、“疫情后的经济”、“后疫情世界的可持续发展”、“人工智能的应用与治理”、“疫情后的社会”、“终身学习与成长”、“面向未来的领导力”、“全球化新趋势及全球治理合作”,全球暑期学校设置的九个主题活动日聚焦当前世界最关注的问题,邀请各领域颇具影响力的学者倾情相授,为同学们带来一场场深入浅出的硬核讲座。
全球暑期学校期间,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先生自新冠疫情暴发以来首次面向全球师生公开发表演讲,鼓励青年不断创新、不断发声,使同学们深受鼓舞,以主人翁心态积极讨论全球可持续发展议题;清华大学中非领导力发展中心联席主席、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副总干事格塔丘·恩吉达(Getachew Engida)聚焦“后新冠疫情环境的领导力”话题,点燃了同学们提升全球领导力的动力与热情;全球暑期学校首席教授、苏世民书院院长薛澜发表了题为“中国的创新体系——神话与现实”的开幕演讲,启发了同学们的创新思维;国际处处长、经管学院教授郦金梁发表了题为“中国经济——繁荣与展望”的主旨演讲,引导学生探究中国经济腾飞之奥秘;工业工程系教授、全球创新学院(GIX)副院长饶培伦在授课中以世界知名领袖为例,结合当下创新发展和全球挑战,启发学生对于“如何成为高效的创新型领导者”的充分思考;经管学院教授、苏世民书院副院长钱小军在工作坊中做了有关“人生与领导力”的讲座,向在座学生分享自己的成长经历,鼓励同学们过有影响力的人生、成为未来世界的领导者。
联合国秘书长古德雷斯在全球暑校发表特别演讲
暑校还举办了一系列文化特色活动,包括 “云享艺博”、“清华大学美术学院2020届线上作品展”、中国风机器人乐团“墨甲”(MOJA)表演、图说“清华简”、“汉字的故事”、“苏绣和佛山剪纸”等,为同学们带来了别开生面的视听盛宴,打开了一扇扇体验清华、感知中国的文化窗口。
中国文化特色活动环节
诺丁汉大学的露丝(Ruth Susannah Portwood)被全球暑期学校设计的创新性所折服,她表示,“全球暑期学校的一切都是如此富有创造力,许多课程开拓了我的视野。”即将入学苏世民书院的日本学生丹羽圭介(Keisuke Niwa)也深受全球暑期学校氛围的感染,他坦言,“我曾错误地认为,新冠疫情将可能使人类的未来暗淡无光”,但全球暑期学校的老师和同学们积极乐观的态度让他改变了这一观念,从而有信心为更好的世界而奋斗。
群策群力,肩负一流大学的时代担当
7月20日,清华大学校长邱勇在全球暑期学校开幕致辞中表示,教书育人是清华大学不可放弃的职责。而这场全球暑期学校的开学,意味着“行胜于言”的清华真正将教书育人的承诺带给了每一位学员。
邱勇校长发表开幕致辞
疫情之下,网络之上,如何办好这场史无前例而又意义非凡的全球暑期学校?一道全新的考题摆在清华人面前。清华大学国际处接到暑校任务后,即成立专项工作组,召开由全校34个部门参与的协调会,同时成立策划、招生、学术、教务、技术保障、宣传、文化活动、志愿者组织等8个小组,对接不同部门,细化暑校各环节工作方案。
在进行课程设计的过程中,暑校策划团队与学术支持单位以及学堂在线等技术部门进行反复研讨,思考如何打破时间与空间多重界限,有效组织云端课堂,如何确保师生充分互动、鼓励学生合作学习。为确保授课效果,暑校在蒙民伟多功能厅搭建了现场演播室,并通过现场投屏的方式,保证主讲教师与学生的互动性,让虚拟教室体现出一定的现场感。另外,考虑到学生时差、网络状况等因素,暑校还在学堂在线搭建了在线演播室。学生通过给定的链接,既可以看到各种资源的现场直播,也可以随时观看回放。这种线上授课与学堂在线平台等多平台直播的形式,突破了地域、时间、人数和上课形式的限制,增加了学生参与度,减少了对上课形式的限制。
从接到任务到正式启动暑校,暑校工作团队迎难而上,齐心协力,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完成了“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在清华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全球暑校接连克服了时差、技术、软件等困难,交上了一份满意的答卷。
“宾至如归”,是麻省理工学院的亚美尼亚学生穆娜丽参与清华全球暑期学校的最直接的感受。一屏一课总关情,顶尖教授云集的演讲、量身定制的文化活动、井然有序的课程讨论、高清流畅的直播授课……在这九天全球暑期学校的背后,凝结了清华上百位老师和志愿者们的心血和付出。
志愿者伊丽是全球暑期学校的技术组志愿者,以技术助教的身份为活动的开展提供力所能及的服务与帮助。她表示,“线上暑校是一种全新的模式,这意味着没有任何经验提供参考”,看似微小的每一步都经历了反复的磨合和大量的准备。
“活动前期,我们需要对国际处技术组老师进行培训,帮助他们快速熟悉会议软件的使用方式,同时需要在学堂在线平台录入各学术单位介绍及课程信息,并且与老师们反复核对和修改”,伊丽介绍道,“活动进行中,我们需要在每次课前一到两个小时配合信息化中心或学堂老师们进行测试,以确保‘云’课堂能够顺利进行。”除此之外,她和其他技术组志愿者们还需要苦思冥想,“花样”提醒学生们签到,做好每晚活动结束后的学生签到信息统计。
学堂在线助力GSS 2020 课程顺利进行
在技术组志愿者为全球暑期学校的顺利开展提供服务支撑的同时,教务组则是连接老师和学生的枢纽,扮演着在线教育过程中不可或缺的角色。作为教务组的骨干助教,虞莉称自己“一刻不敢松懈”。虽然之前有过担任助教的经历,但当面对上千名来自不同国家、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她打起了“十二分的精神”。
“云讲座”“云研讨”的形式给及时联系学生和准确传达信息带来了挑战,但教务组的志愿者们一丝不苟地完成了一项又一项艰巨的任务。在课程前期,他们预先编制了平台使用指南、考核指南以及选课指南等内容并发布给学生。当课程如期开展,他们一边向学生发送通知、答疑解惑,一边向老师反馈问题、探讨后续计划。由于时差与课程安排等原因,晚上11点到凌晨1点是同学们问题的高发区,但志愿者们始终活跃在线,不漏掉一个学生的提问。
“独行快,众行远”,教务组志愿者、国际关系学系硕士研究生党森认为,“能与来自各个院系的优秀助教同学共事、与来自世界各地的优秀学员交流,本身就是互学互鉴、教学相长的绝佳机会。”尽管只是在云端相识和相处,志愿者们和学员们却建立了深厚的友谊。教育研究院研究生王一霖回忆道:“闭幕式的那天晚上,同学们都在群里祈祷秋季能够如约见面,一位同学甚至说他要把这件事作为今年的生日愿望。”法学院本科生宗玉则说:“当暑校结束,看着同学们在群中刷屏的‘You are very helpful’时,内心倍感温暖。”
出色的全球暑期学校志愿者团队,为清华在疫情期间践行“教书育人”的承诺提供了坚强的后盾。而在服务全民终身学习方面,清华也展现出了一流大学的时代担当。13场主旨演讲以公开英文讲座的方式,通过清华大学学堂在线等公共平台面向社会直播,取得了广泛的关注和好评。截至2020年7月29日零点,各平台直播转播阅读量和观看量已超过2000万。
全心投入,培育感知中国的全球公民
来自伯克利加州大学的梅西里(Messeri Louis Clement)长在欧洲,学在美国,接触过多元多样的世界文化和生活方式,但却从未拥有深入探寻中国文化的契机。“直到今天,我虽身处遥远的法国布列塔尼,却可以和来自世界各地、包括中国等东亚国家的学生们共同学习。”他说道。
清华大学副校长、教务长杨斌在全球暑期学校闭幕致辞中表示,“了解中国对于成为有远大抱负的领导者和真正的全球公民至关重要”。而事实上,对许多学生而言,他们和梅西里一样,全球暑期学校是真正探索清华和了解中国的开始。
GSS 2020学生在线参加课程学习
澳大利亚国立大学的贝特斯(Benediktus Rolando)在听完薛澜教授的演讲后留言道:“我倍感荣幸地从演讲中了解到当前中国的科学技术创新和巨大发展进步。”
来自哥廷根大学的格鲁吉亚学生奥塔(Otari Kakhidze)引用了中国的一句古语“与君一席谈,胜读十年书”来评价全球暑期学校。她兴奋地表示,这是从开幕演讲起聆听每次课程后的感受。在奥塔眼中,在如此特殊的时刻,成功地与全球一千多名青年人展开对话,将是一个完美的起点。
有暑校学生在参加全球创新学院的工作坊活动后表示,“饶培伦教授的讲解深入浅出,让仅仅存在于抽象概念中的‘创新’二字落到实处。我看到一片从根源上鼓励创新、孕育创新的土壤,更对清华的全球创新教育充满好奇和向往。”
许多学生在暑校结束后纷纷表示,希望疫情过后有机会来到中国、来到清华。来自韩国科学技术院的伽玛拉(Nanayaa Gyamerah)受到了可持续发展主题日活动的影响,树立了前往清华攻读博士学位的目标。而清华大学新录取研究生凯瑟琳(Katherin Thouvenin,法国籍)、清华大学新录取本科生罗庆莉(Shirley Losmithgul,泰国籍)等同学也对开学后真正成为清华的一员表示了期待。
精心设计,激发学生思考世界的未来
邱勇校长在暑校开幕致辞中向参与暑校的同学提出期盼,希望各位同学能够重新思考和构想全球社会,讨论在后疫情世界中担负的责任,立刻采取行动,让世界变得更好。全球暑校为此进行了精心设计,致力于激发学生思考紧迫的社会问题,思考如何为社会作出贡献。
来自耶鲁大学的美国学生廖至诚说,新冠疫情(COVID-19)在很多方面改变了我们的世界,从远程工作到在线教育。清华则通过在线暑期学校提供了一种真正创新的体验,向我们展示了危机中领导力的价值,以及我们要如何拓宽自己的全球视野。丹羽圭介则通过全球暑期学校体会到,“清华不仅是中国最好的大学,也在积极承担解决全球议题的责任。”来自主教大学、已录取清华大学研究生的美国学生道格拉斯说,“清华大学全球暑期学校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信息丰富和有启发性的平台,以便更好地指导我们认识多元复杂化的世界格局。直接与全球对话是一次独特和宝贵的经历。”他认为,全球暑期学校激励着大家,在这个困难时期,世界公民应该一起创新,克服和适应当今的挑战。
在暑校闭幕式上,清华大学副校长、教务长杨斌总结了全球暑期学校的五个关键词:社会责任(Social Responsibility)、全球化(Global)、跨学科(Interdisciplinary)、谦逊(Humility)和社群(Community)。杨斌表示,全球暑期学校希望培育全球公民,创造一个具有超越国界和文化的共同愿望的社群。只有共同努力,我们才能真正有所作为;只有共同努力,我们才能真正对更光明的未来抱有希望。
在暑校第一天的在线研讨环节中,清华大学中意设计创新中心(CIDIH)副主任付志勇老师向暑校同学介绍了CIDIH为应对疫情所做出举措和贡献,并号召同学们面对疫情挑战,积极创新、勇于担当。会上,来自CIDIH的校园大使侯跃男、杨叶秋和庄园带领同学们一起以 “疫情下青年人的创新与责任”为题展开了讨论。三位嘉宾通过分享在疫情期间参与公益活动组、宣传抗疫知识、设计新型产品的心路历程,充分展示了新一代年轻人的社会责任,并鼓励暑校学生在学习和工作中积极运用创新意识和责任感。
在暑校第四天里,由环境学院与全球环境国际班(GEP)同学组织策划了一场以“构建后疫情时代的低碳、绿色、可持续社会”为主题的工作坊,引导同学们自主围绕不同议题思考构建疫情后低碳、绿色和可持续社会的途径。头脑风暴环节中,全球暑校的学生们结合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所处的国家情况,积极发表见解,现场讨论氛围热烈。通过对全球气候变化问题的深入研究与讨论,同学们不断探索着应当如何解决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间的种种冲突,使人与自然更加和谐地相处。工作坊最后得出结论:在这个困难时期,大家应该积极创新,共克时艰。我们坚信,团结一心、携手合作才是解决新冠疫情危机、气候危机等全球性挑战的最终方案。青年也要相信自己有改变世界的力量。
头脑风暴中同学们的热烈讨论
在暑校闭幕式上,学生代表纷纷发言表示,暑校的学习激发了他们应对疫情后世界的责任感和热情。来自印度德里大学的贾亚提(Jayati Agrawal)说,全球暑期学校激发了自己对领导力和创新思维的热情。通过举办全球暑期学校,清华树立了标杆。清华大学新录取本科生罗庆莉(Shirley Losmithgul,泰国籍)对于全球暑期学校可持续发展主题的讨论环节印象深刻,表示充分且热烈的讨论增进了她对全球可持续发展议题的认识。她坚信,年轻一代有能力怀揣强烈的责任感和同情心,引领全球的可持续发展。清华大学新录取研究生凯瑟琳(Katherin Thouvenin,法国籍)分享了对在线教育的看法,并对全球暑期学校项目的举办表示了感谢。她认为,当代大学生不仅应该努力学习,而且应当运用所学知识,观察社会中的问题,积极寻找创新的解决方案,为人类共同的未来负责。
短短九天,清华、中国对于同学们来说不再是一个陌生的词汇,而是开放、创新的代名词,更是值得珍藏的回忆。来自巴基斯坦的全球暑期学校学生卡尚(Kashan Bashir)深情地说:“清华大学全球暑期学校让我认识了一个新的大家庭,在这个大家庭中,有许多热爱生活、热爱和平、充满爱的家庭成员。它教会我们,生活中最好的东西就是彼此珍惜。清华大学和全球暑期学校将永远留在我们心中。”
暑期学校是国际交流领域常规而重要的项目形式,对于短期内规模化吸引高水平国际学生、促进与高水平学校机制化开展校际交流具有重要意义。从今年开始,清华大学将每年举办清华大学全球暑期学校,成为清华与伙伴学校之间加强合作、深化交流的“服务器”。未来,将会有更多来自世界各地的优秀学子加入清华全球暑期学校大家庭,播撒下体会清华精神、了解中国故事、提升全球胜任力的种子,积极拥抱后疫情时代的繁花似锦和灿烂明天。
供图:国际处
编辑:程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