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5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指出,进一步加强科学教育、工程教育,加强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为解决我国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提供人才支撑。
目前我国工程教育规模居世界第一,整体实力已经进入世界第一方阵。面对新技术的高速推进,新形势的迅猛发展,我国工程教育还应如何发力?《光明日报》特邀我院王孙禺老师,对工程教育的发展进行阐释研讨。
记 者:
尽管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正深入推进,但仍面临着学校知识和产业需求的不匹配。如今,产教融合还可从哪些方面发力,加强哪些体制机制建设,培养出更多行业领军人才,支撑第一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
王孙禺:
产教融合是当前高等工程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为了加强产教融合,培养更多行业领军人才,支撑我国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发力:
第一,创新管理机制,赋予学校更多自主权。高校可以推行学院分设,实施内部调节机制,让学院根据国家战略需求与市场需求调整专业设置和课程体系,更加独立自主地开展教学和科研活动,提高办学灵活性和适应性。同时,高校可以将产教融合的成果纳入评价体系,改革以论文等为主要指标的学术评价制度,更加注重实践经验和产业合作的贡献,鼓励师生积极投身产业合作,推动知识与需求的对接。
第二,寻找企业与学校的利益结合点,以真实项目推动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核心是促进学校和企业的有效合作。因此,必须寻找双方的利益结合点,充分发挥企业的创新主体作用,同时推动高校紧密对接经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实现合作共赢。校企双方要优化产教融合的具体机制设计,明确责权利,充分调动校企双方积极性,让工程实践教学改革成为整个工程教育改革的突破口。学校要了解行业发展方向和企业实际需求,及时调整人才培养目标和教学内容。企业要重视人才培养,加大对高校的支持和投入,以项目合作等形式提供更多的实习机会,让学生接触真实的工作环境和项目,增强实践能力和专业素养。
第三,探索教师在产业界与学术界交流合作的新机制。一个时期以来,高校教师主要从事学术研究和教学工作,缺乏与产业界的密切联系。实际上,教师在产业界与学术界之间的流动可以极大地促进知识的流动和转化。因此,应该鼓励和支持教师在学术界与产业界之间的流动和合作。一方面,可以建立产学交流平台,为教师提供与企业合作的机会。例如,鼓励教师参与产业项目的咨询和研发工作,与企业人员共同解决实际问题。这样的合作可以让教师深入了解产业需求和市场动态,将最新的科研成果应用到实际生产中,提高教学的实践性和针对性。另一方面,可以支持教师在产业界进行短期交流和实践,让他们亲身感受工业生产的现场和挑战,培养实践能力和产业洞察力。同时,高校可以邀请企业专业人士到校园开设与工程相关的课程和讲座,帮助教师和学生了解最新的工程技术和行业趋势。
第四,鼓励技术创业,为产教融合提供更多的动力和机会。工程的本质是创造新事物。技术创业是将知识转化为实际产业的重要途径,也是培养行业领军人才的重要途径。为此,需要搭建创业孵化平台,提供资金、场地等支持,帮助教师和学生将创新构思转化为实际成果。此外,要加强技术创业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合作能力和市场意识,让他们具备创业的基本素质。例如一些高校与企业建立基础训练中心(iCenter),每年接纳数千人次的科技创新活动。一些学校开展本科生研究训练项目(SRT),以及机械创新设计大赛、电子设计大赛、大学生工程训练综合能力竞赛、硬件设计大赛等。典型案例如清华大学x-lab(指“三创空间”,即创意创新创业教育平台),截至目前建立合作关系的企业达200余家,参与创业辅导的专家近200位,与全球24所顶尖国际机构和知名高校建立战略合作。与x-lab建立合作关系的基金超过1000家、团队获得的融资总额超过百亿元人民币。
来源 : 节选自《光明日报》( 2023年06月06日1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