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1. 首页

  2. 关于论坛

  3. 会议日程

  4. 报名注册

  5. 演讲嘉宾

  6. 新闻中心

  7. 合作伙伴

  8. 咨询研究

  9. 联系我们

  10. 往期回顾

  1. 首页

  2. 关于论坛

  3. 会议日程

  4. 报名注册

  5. 演讲嘉宾

  6. 新闻中心

  7. 合作伙伴

  8. 咨询研究

  9. 联系我们

  10. 往期回顾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新闻中心 > 论坛资讯

大学与社会的融合发展
发布时间:2020-08-02    

我的发言分三部分:第一部分是对全球形势的分析,第二部分阐述面对新的形势,高等教育应该承担的历史使命,第三部分结合西安交通大学的实践,谈一谈未来高等教育的改革。 第一,关于形势的分析。从全球范围来看,首先,第四次科技革命迅猛发展,给经济社会所带来的巨大 影响远远超出我们的想象,新技术、新产业和新业态等层出不穷,更新很快,经济社会的变革对大学的发展带来了很大的机遇和挑战。从国家层面来说,首先,国家提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旨在通过科技创新引领 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新理念,与其他国家携手共进,共同繁荣。其次,国家推行“一带一路”倡议,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中国在发展自身的同时也在积极推进其他各国的进步。这样的理念,特别符合大学引领社会发展、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宗旨,大学要思考在这样的背景下该如何前行。

高等教育的历史使命。高等教育的历史使命是引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未来高等教育必须要开放办学,与社会深度融合发展。因为在21世纪随着互联网和人工智能为代表的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到来,社会有很多方面已经走在大学的前面,很多颠覆性的技术,以及新的观念、理念,都不是出自大学,而是出自大学校园外,第一个捅破窗户纸的往往不是大学。这让我感到很担忧,如果大学还不解放思想,主动变革,就要被社会边缘化。

大学的社会定位是什么?社会为什么要办大学?大学应该在思想、在知识、在技术,在方方面面去引领社会的发展,这是社会给大学的定位。但是在21世 纪,大学的存在价值受到了挑战。 所以大学如何进行变革? 我认为大学必须要开放办学,要和社会融为一体,大学要了解社会,把握社会的规律,进而去引领社会的发展。大学如果不能引领社会发展就不具备培养未来人才的价值。 当前,很多跨国公司尤其那些以新技术为代表的跨国公司,在人才培养和技术研发方面所投入的人力、物力、财力以及取得的成果远远超出大学,我们感到自惭形秽,大学有些感到跟不上社会发展之步伐,我们培养的人才如何能够满足社会发展之需求? 因此,大学必须要站在引领社会发展的高度去进行深度改革,主动融入社会,而不是游离于社会之外。

我总体感觉,大学有些过于封闭,过多关注论文、排行榜等指标。但是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对高等教育提出了新的需求,对高等教育有些不满意。大学应该有危机感,我们应该开放办学,主动的把大学融入社会之中,我们应该站在引领社会发展的角度,站在社会前沿的角度去和社会深度融合,进而创造新的知识,创造新的理念,去引领社会之发展。

下面我向大家介绍西安交通大学的改革举措

我们发起成立了“丝绸之路大学联盟”。截至目前,来自38个国家和地区的151所大学加入了这个联盟。当时成立这个联盟时,很多同行有不同的看法,他们觉得西安交通大学应该和牛津剑桥等世界著名的大学合作,凸显自身的价值。我觉得世界知名的大学肯定做得很好,我们应该向他们学习,但是每个国家,每个区域的大学都有自身的特点和价值。所以我希望所有的大学在人类未来 教育这个问题上是平等的,正因为他弱小才需要我们的帮助,因为我们是命运共同体,教育是为人类文明的进步而做贡献的。如果教育自身存在着嫌贫爱富观念,就背离了教育的宗旨。从这个角度我们成立了丝路大学联盟,联盟中有很多大学来自于非常弱小的国家,但是我觉得让他们走到国际舞台上来,感受人类社会发展的变化,融入当前社会发展的主流,是教育宗旨的体现。在联盟的大框架下,我们成立了独具特色的子联盟,有丝路能源联盟、先进制造联盟等子联盟,建立交流机制,促进实质合作。我觉得这些合作和交流使得大家真正感受到人类命运共同体在知识共享、资源共享方面所做的努力,凸显了高等教育对于社会发展进步的推动作用。

为了联盟更好地发挥作用,我们通过互联网把所有的大学都联系起来,教育资源共享,而且文化背景互相交融,对各国的青年们益处多多。我们与中国工程院、教育部等联合建设“丝路国际学院”,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国工程院等共 建“国际工程科技知识中心(IKCEST)”丝路分中心,为“一带一路”国家的人才进行培训。 各国参加培训的学员都是工程师或者企业高管,他们特别希望能够融入主流社会,了解当今科学技术发展最前沿,而且我们邀请的教师都是各个领域知 名的企业家和专家学者,讲授技术创新对社会发展之影响。现在仅参加过线下培训的有3000多名学生,线上有900多万用户,目前线上有1500余门课程,报名之踊跃和需求之迫切超出了我的想象。通过实践,我觉得大学的人才培养模式应该有所调整,不应该仅仅局限于校园内,而且要着眼于所有愿意接受教育的人,包括社会上各行各业,特别希望终身学习,希望获取知识的群体,这也是大学的职责所在。所以随着技术的发展,我们有很方便的条件,借助于互联网等技术,很便捷的向公众提供教育服务。

我们创建了中国西部科技创新港。面对当前的形势,我们构建了一个新校区,叫作中国西部科技创新港,因为我希望大学没有边界,完全开放的,和社会融为一体的,不希望用一个界限把自我封闭起来,所以把它叫作“港”,港是有进有出,我希望它和社会互通。创新港的核心区域有5000 亩(1 亩≈666.67m2) 左右,整个辐射区域面积有 20km2,我们希望创新港的建设能够把整个西部的经济带动起来,进而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提供服务。

创新港建设的目标与定位就是开放办学,促进大学与社会的深度融合,不断提升大学自身的办学质量,探索建立一所伟大的大学。 它的伟大体现在它对社会的关心,对社会命运的把握,以及对社会的贡献,所以我觉得大学应该是一个有灵魂的大学,只有这样才能成为一所伟大的大学。我们不要太过在乎一时一地的利益得失,更不应在乎一时一地的排名先后,因为大学是为人类社会服务的,是一个长周期的过程,不能急功近利。

创新港的建设坚持总书记提出的“三个面向”,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我们要努力打造几个“高地”:打造一流集聚的高地,打造创新人才培养的高地,打造科技成果研发的高地,打造国际交流合作的 高地,还要构建自主创新成果供给源头,打造经济社会发展的技术引擎。

为了实现以上目标,我们首先创新体制机制,打造科技创新示范。学校在理 工文医四大版块组建了 25 个研究院,100 多个研究所,面向社会开放、促进学科的交叉融合。现在大学内各学科之间的壁垒很严重,对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都有不利的影响,所以我们的研究院不是按现有的学科来划分的,而是按领域划分的,打破现有学科之间的界限,瞄准 21 世纪事关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领域,比如新能源技术、新材料、装备制造、信息技术、生态环保、生物制药等。新组建的研究院,也有文科的、医学的,希望通过相互交流推动人才培养和社会进步。

二是汇聚一流人才,打造人才集聚高地。我们设立了科学家工作室,实施“领军人才”“青年拔尖人才”计划,面向全球广揽人才。我们与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共建了中国西部博士后创新示范中心,面向海内外招聘优秀的青年人才,希望更多的青年人才能够借助这个平台,发展自身,报效国家。

三是打造一流研究平台。 我们现在已经建立国家级的科研平台 27 个,省部级的平台 120 个,我们希望借助这样的平台的研究,产出一流的原创成果,在基础研究和关键核心技术方面有所突破,为国家的发展做出实质贡献。

四是打造面向社会开放的自主创新成果供给源头。我们与地方政府尤其是中西部省份加强合作。另外与世界 500 强企业及国家主要行业的重点单位加强合作。我特别关注如何把社会最先进的力量,来自于企业行业的人才和技术引入到校园内,所以我们建立了很多校企联合实验室,让学生走出校园之前就了解行业未来发展的技术需求,了解企业的文化,一旦走向社会,他很快会成为社会的引领力量。

五是打造一流的人才培养高地,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我们坚持因材施教,为孩子成长提供了一流的硬件和软件环境,旨在培养更多创新人才。在创新港,潜心于学术研究的孩子们,可以提前进入国际领先的研究平台,主要有国际联合实验室和国家重点实验室,与国际顶尖的学者一起开展研究,为今后的学术生涯奠定坚实基础;有志于走向社会、进入企业、干实业孩子们,可以提前进入校企、校地联合研发中心,深入了解社会、行业的需求,便于今后更好融入社会;希望自己创业,凭借自己的聪明才智引领一个行业的孩子们,可以提前进入创客空间,与各位企业大咖和商界精英交流学习,积累原始的创业资本和经验。

最后,诚邀各位到西安去看中国最古老的城市,体验传统的中华文明。 西安交通大学不仅仅属于中国,也是属于世界的,我愿意和其他兄弟院校的同仁们携手并进,共同为人类社会的进步做出应有的贡献。谢谢大家!

清华大学| 中国工程院|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工程教育中心
清华大学环境学院| 清华大学机械工程学院
Quanser| 山东重工集团| 清控科创| National Instruments| Shining 3D| Math Works| 国际工程教育中心
学堂在线| 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 中国港湾| 华和文化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