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7日,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顾问委员会2021年会议在主楼327会议室以线下和线上相结合的形式举行。顾问委员会主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原教育助理总干事唐虔,顾问委员会副主任、清华大学副校长、教务长杨斌等12名委员出席会议。清华大学副校长彭刚出席会议并致辞,校务委员会副主任谢维和、教育研究院院长石中英等参加会议。会议由唐虔主持。
彭刚在致辞中对各位委员出席本次会议表示感谢,对教育研究院过去一年的工作表示肯定。他指出,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近期发布的关于教育的未来报告中,提出构建新的社会契约,重建我们彼此、与地球以及与技术的关系,以终身接受优质教育的权利为基础,将教与学视为共同的社会努力。中国的教育事业进入了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实现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的关键阶段,正在趟过改革的“深水区”。清华大学刚刚发布了学校“十四五”规划,在这样的背景下,教研院的发展既面临着艰巨的挑战,也面临着重要的发展机遇。他期待各位委员以丰富经验和远见卓识为清华大学教育学科未来发展把脉问诊、建言献策。
石中英作工作汇报
石中英汇报了教育研究院2021年度主要工作。与会委员们高度评价了教育研究院过去一年所取得的工作成绩,并着眼于全球教育发展、中国教育现代化和清华大学新发展目标,从战略定位、学科发展、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国际交流等方面对教育研究院一年来的发展进行了充分讨论,提出了中肯而深刻的建议和值得进一步深思的问题。
顾问委员会提出咨询建议
杨斌认为,教育博士(EdD)培养过程中应关注专业博士的培养特点,更加注重实践性创新而非理论创新,建议开展面向教育管理与创新领域的教学案例编写,争取成为全国性案例中心。剑桥大学教育学院院长苏珊·罗伯逊(Susan Roberston)认为,教育博士项目可以更多地考虑学生的要求来提高培养质量,她对清华教研院计划举办“清华高等教育论坛”表示赞赏,认为人类教育需要全球性的对话,讨论人类需要什么样的未来教育、什么样的社会契约,这种对话可以成为高等教育论坛的基础。英国教育捐赠基金会首席执行官贝基·弗朗西斯(Becky Francis)建议教研院利用清华大学的优势学科,构建跨学科的教师队伍,更好地发挥多学科的资源优势。香港大学前副校长程介明建议教研院进一步强化未来意识,认真思考应该开展什么样的研究,持续加强教育方法论的研究;同时为了使研究能够对教育政策和实践产生影响,必须更深入地了解中国教育的现状,并在教育领域肩负起“讲述中国故事”的使命,这需要另一种研究努力。爱尔兰都柏林理工学院教授迈克·墨菲(Mike Murphy)认为要重视教育质量,线上和线下融合很重要,高等教育论坛的议题要超越国家和学科的边界,推动国际对话与交流。北京师范大学原校长钟秉林特别强调教研院未来发展要主动应对新挑战,在理论与实践结合上下功夫,注重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结合的理论指导,做好“教育学+”的大文章,深入研究新的国际形势下大学使命和功能的拓展问题。浙江大学文科资深教授、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刘海峰提出高等教育研究的议题要有前瞻性,展望中国高教2035和世界高教2050,胸怀祖国、放眼世界。北京大学教育学院院长、党委书记阎凤桥建议重视教育实践研究,加强跨学科研究,选择一些前沿方向进行有针对性的突破。清华大学苏世民书院院长、清华文科资深教授薛澜认为要考虑长远发展目标定位问题、目标要与运行模式和治理结构相匹配,开展更系统的、全面的、长远的研究。中国高教学会原会长瞿振元表示,要考虑教育学科在清华大学走向世界一流大学前列的目标实现过程中的作用,进一步做好工程教育、领军工程人才培养的研究,教育博士选题更多地研究微观问题。清华大学经管学院原院长、清华文科资深教授钱颖一认为,教研院未来发展要进一步超越学科评估思维,在关注研究数量的同时也要注重研究质量和贡献,克服学科内卷问题,提升教育研究的影响力和引领作用。
唐虔在总结中强调,在当前的国际环境下,清华教研院可以通过与世界各国专家学者的交流,发展伙伴关系,促进国际教育交流,讲好中国故事。希望教研院充分利用好顾问委员会的智慧和经验,努力获取更好的发展。
谢维和在发言中感谢各位委员提出的建设性意见,感谢学校和各职能部门、相关院系对教育学科建设的支持,希望各位委员能够一如既往支持教研院的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工作。
会议现场
教育研究院党政联席会议全体成员、顾问委员会秘书、各研究所所长和副所长以及教师列席了2021年顾问委员会会议。
来源: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