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2022年4月2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工程教育中心(ICEE)全球伙伴“学堂在线”举办“全国高校疫情防控期间实质等效教学模式对话”活动。教育部在线教育研究中心主任、清华大学校务委员会副主任、清华大学原副校长、ICEE执行主任袁驷出席活动并致辞。本次活动由教育部在线教育研究中心指导,“学堂在线”主办,通过雨课堂以线上形式召开,超万名高校教学管理者和一线教师观看直播。本期简报即整理自致辞逐字稿。
这次论坛的主题是“主动应变 攻坚克难”,“攻坚克难”反应的是目前部分地区面临的疫情焦灼下在线教育和融合式教学的不易,“主动应变”则反应的是大家面对教学环境的突发变化要比之前心里更有底,行动上也更为从容。
2020年春天的疫情像一个历史的分隔线,甚至于在线教学,我们也泾渭分明地把它分成“疫情前的在线教学”和“疫情后的在线教育”。一方面由于疫情的客观影响,学校、老师和同学们,对在线教育越来越熟悉,另一方面是疫情加速了在线教育工具的研发和进化与在线教育相关教学法的研究和进步。如何确保在突发情况下仍然保持教学质量,是自2020年线上教学大规模开始之后,所有高校均面临的重大考题,是数字化时代对高校教育教学改革和高校自身数字化能力的重要考验。
面对这场大考,清华大学秉承“教书育人是学校不可放弃的职责”的信念,成立了在线教学指导专家组、在线教学技术保障专家组、在线教学质量保障专家组、学生学习保障工作组,设立在线教学指挥中心,每天24小时不间断值班,成功开展了全体系实时在线交互式教学实践,并有效保障了较高水平的在线教学质量。同时,在线考试、在线学位论文答辩、在线研究生指导等多项教学活动都在云端进行,这些在线实践重塑了教与学的方式,实现了改革创新,并为人才选拔的在线方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疫情防控常态化期间,更是积极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成功实施了全体系的线上线下融合式教学,并持续扩大着“融合”的内涵,积极把握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数字化转型机遇,持续探索线上线下融合、跨学科融合以及学术界与产业界的融合,进一步创新教育场景,变革教育模式,更新教育理念,积极建设更开放、更融合、更有韧性的大学。
清华大学在数字化教学和在线教育方面的尝试一直没有停歇。2013年,清华大学发起成立“学堂在线”,面向全球学习者提供优质学习资源。利用“学堂在线”的研发团队和工作基础,开展教学技术的创新。2016年,清华大学推出智慧教学工具“雨课堂”,增强师生高频互动,获取教与学行为大数据,通过人工智能算法来分析教学行为,改进教学评价,推动教学管理向数据驱动转变,目前有超过6400万师生使用,疫情防控以来得到了更为广泛地应用。
清华大学一直秉承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校训。如果说清华全体系的在线教育是清华“自强不息”的A面,那么我们积极利用雨课堂“克隆班”技术,向华中科技大学、华中农业大学、新疆大学、新疆农业大学等多所兄弟院校共享课程则是清华“厚德载物”的B面。不得不说,是教育与数字化的深度融合,让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成为了一件更为容易的事情。对这些高校的学生们而言,与清华老师学生一同上课、共同讨论,有如咫尺之间。
有的老师说,经历了在线教学的深度,课堂形式再也回不去了。即使疫情防控秩序恢复正常,不仅自己,连同学们也希望继续应用数字化教学工具。可见,在线教学不是被迫受力的反应,更是灾难过后的重建。教师们重建了新的教学理念,同学们重建了新的学习习惯,学校也重建了新的教学管理和评估体系。这些重建,势必会长久地在我们的教学活动中埋下种子,生根发芽。
我们深知,此时此刻我国多地仍有疫情多点散发,部分学校的正常教学工作再次受到影响,这种心情与煎熬我们每一个人都真切地感受过。在这样的时刻,我们共聚云端,分享和研讨,如何化危为机、统筹推进各项工作,保障线上教学实质等效开展。疫情拉开了我们的物理距离,但在线教育却拉近了我们的心灵距离,教育传递着最有温度的爱、最有穿透力的爱,温暖世界,给人希望。我们始终坚持开放合作,与全国高校、乃至全球高校一道,共同推动高等教育变革创新。
我们相信,唯有相互交流学习,才能够博采众长,发挥各自的优势,探索出持续迭代的、富有生命力的高等教育新模式;唯有扎实的实践,才能够携手应对新冠肺炎疫情给高等教育教学秩序带来的严峻挑战。
(编辑:学堂在线 审阅:徐立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