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在工科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包括:重视知识的传播,缺乏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学生的协同能力和国际视野相对欠缺;不同专业群存在一定的壁垒,缺乏必要的交叉和融合。
针对存在的问题,华南理工大学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创新了新的人才培养模式:依托机械工程、机械电子工程、车辆工程等机械类专业,提出以创意、创新、创业、创造“四创型”人才培养为抓手,实施了机械类创新人才工程实践能力协同培养的新模式。该模式在学院机械类相关专业2009-2015级本科生的47个班级进行了实践,取得了良好效果。
工程实践能力协同培养模式的总体指导思想是:与境外著名大学协同赋予学生宽广的国际视野,与国内著名大学协同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与特色企业协同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与相关学科协同培养学生综合知识能力。在这样的指导思想下,我们进行了一系列教学改革和创新。
在课程方面,学院也进行了一些改革,通过重基础、宽口径的课程体系建设,提升学生在设计、制造等方面的综合能力;通过探索性课程实验、开拓性工程实践、自主性各类竞赛、创新性项目研究等强化创新、创造能力的培养;与企业协同强化学生工程能力,培养学生创业意识;通过建立创意工作室培养学生的创意能力。工作室的成立资金来源于一位百岁校友,他捐助了200万元,专门为大学生实践创新活动提供经费支持。创意工作室成立后由学生自主管理,学生在工作室里可以一边喝咖啡一边讨论工程创意,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我们希望在机械类人才培养过程中,以创业、创造为点,创意、创新实践活动为线,能力培养为面,组成“点、线、面”结合的立体化培养方案,支撑机械类“四创型”综合人才的培养。
在强化国际合作方面,努力推进学生培养的国际化进程,与发达国家多所著名大学建立了密切的合作关系,形成了“2+2”“3+1+1”等培养形式,有效拓展了学生的国际视野。同时,学院每年会安排一部分学生参加由韩国教育部资助、韩国岭南大学承办的国际工程设计营;创新班及部分普通学班学生每年到英国参加为期3周的暑期实践活动。
学院与企业合作建立了多个校企合作实习基地,例如重点建设了广州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广东明珞汽车装备有限公司等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还搭建了“课程实验—课程设计—科学研究—工程应用”的四年一贯制大学生研究实践平台。目前,校企合作实习基地运行良好,企业积极主动性较强。
在跨学科方面,学院面向全校成立了本科生创新实践团队,包括机器人创新实践团队和汽车方程式竞赛创新实践团队。机器人创新实践团队成立于2001年,近4年在各类国家级竞赛中获特等奖3项、一等奖22项、二等奖20项。我院组建的机器人战队于2017年和2018年连续两年获得Robomasters全国大学生机器人大赛总冠军。同时,在实践过程中,机器人战队已经孵化了多家公司,多家媒体都对此进行了报道。目前已经孵化出的公司有:广州程氏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广州翔天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广州博泰机电科技有限公司、广州极臻智能科技有限公司、萝博客科技有限公司、广州联维物联网科技有限公司等7家创业公司。汽车方程式竞赛创新实践团队成立于2009年,隶属于华南理工大学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基地,车队队员以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为主,同时吸纳自动化、电力、电信、工商管理等学院的优秀学生参加,队员数量过百人,是校内最大的学生科研实践团队之一,自建队以来,已经研发了八代燃油方程式赛车。自2014年起,开始研发纯电动方程式赛车,至今已经研发了四代电动方程式赛车。方程式赛车队成绩优异,共获得九项全国第一、十项全国第二、六项全国第三的好成绩。同时,学院每年组织机械结构大赛,目前已开展了17届,在学生中获得了很好的反响。
学院的创新创业工作与学生的创新创业活动相结合。学生自己也创立了4.0工作室,打造阅读、科研、学术一体化分享平台,立体阅读、学术沙龙、分享展示等形式穿插其中。目前,学院的创新实践活动已经形成了良好的氛围。学院配置了丰富的数字化课程资源,很多课程在网上学习,便于学生理解和查找。网上除了课程,还有众多知识点、仿真结果等内容。根据目前的评估分析,网上课程的运营效果很好。
学院部分成果获2017年广东省教学成果奖,例如“机械类人才协同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机械设计类课程多维度教学创新与实践”获一等奖,“设计任务驱动的机械基础系列课程改革与实践”项目获二等奖。
我们希望进一步强化“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营造创新氛围,提供良好的创新实践环境,处理好个性发展与团队精神的关系。并结合新工科建设致力于培养知识结构合理、具有创新思维和国际视野、具有责任感和团队精神的“四创型”综合人才。